锁存器:锁存器是利用AND、OR、NOT逻辑门,实现存储1位数字的器件。
寄存器:1组并排的锁存器
矩阵:以矩阵的方式来存放锁存器的组合件,n*n门锁矩阵可存放n^2个锁存器,但同一时间只能写入/读取1个数字。(早期为16*16矩阵)
作用:存储1位数字。
图示:
锁存器需要同时输入2个数字,不太方便。
为了使用更方便,只用1根电线控制数据输入,发展了门锁这个器件。另外,用另一个电线来控制整个结构的开关。(和复位作用不同)
作用:并排使用门锁,存储多位数字
图示:
作用:
n*n的矩阵有n^2个位址,则可以存储n^2个数。但1个矩阵只可记录1位数字,n个矩阵组合在一起,才可记录n位数。如1个8位数,会按位数分成8个数,分别存储在8个矩阵的同一个位址中。
8个矩阵,则可以记录256个8位数字。
通俗理解:
16*16的门锁矩阵,可理解为1个公寓,1个公寓256个房间。
8个门锁矩阵并排放,则有了8个公寓。
规定每一个公寓同一个编号的房间,都有一样的标记(地址),共同组成8位数字。
那么8个公寓就能存(8*256 /8)个数字。
原因:
16*16的门锁矩阵,虽然有256个位置,但每次只能存/取其中1个位置的数字。因此,要表示8位数字,就需要同时调用8个门锁矩阵。
图示:
使用方法:在多路复用器中输入位址,x行x列(2进制),即可点亮x行x列的锁存器。
举例:
行列数 | 矩阵1 | 矩阵2 | 矩阵3 | 矩阵4 | 矩阵5 | 矩阵6 | 矩阵7 | 矩阵8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行5列 | 1 | 0 | 1 | 1 | 0 | 0 | 1 | 0 |
2行3列 | 0 | 1 | 0 | 0 | 1 | 1 | 0 | 1 |
粗略定义:将一堆独立的存储模块和电路看做
由于长期计算机每个字只有8位,指令只占4位,意味着只能有16个指令,这远远不够。
现代计算机有两种方式解决指令不够长的问题:
最直接的是用更多位来表示指令,如32位或64位。
采用“可变指令长度”,令不同的指令的长度不同,尽量节约位数。假设1个字为16位,如果某指令不需要操作内存,则可以省去寻址的位数。
该情况下,部分指令后面需要跟数据,如JUMP,称为立即值。
早期通过加快晶体管速度,来提升CPU速度。但很快该方法到达了极限。
后来给CPU设计了专门除法电路+其他电路来做复杂操作:如游戏、视频解码。
为了不让CPU空等数据,在CPU内部设置了一小块内存,称为缓存,让RAM可以一次传输一批数据到CPU中。(不加缓存,CPU没位置放大量数据)
缓存也可以当临时空间,存一些中间值,适合长/复杂的运算。
赃位:储存在缓存中与RAM不一致的数据。
空等原因:从RAM到CPU的数据传输有延迟(要通过总线,RAM还要时间找地址、取数据、配置、输出数据)。
缓存同步一般发生在CPU缓存已满,但CPU仍需往缓存中输入数据。此时,被标记的赃位数据会优先传输回RAM,腾出位置以免被覆盖,导致计算结果有误。
作用:让取址→解码→执行三个步骤同时进行。并行执行指令,提升CPU性能。
原本需要3个时钟周期执行1个指令,现在只需要1个时钟周期。
设计难点:数据具有依赖性 跳转程序
数据依赖性解决方法:
乱序运行、预测分支(高端CPU)
多核处理器:一个CPU芯片中,有多个独立处理单元。但因为它们整合紧密,可以共享一些资源。
在一台计算机中,用无数个CPU,做怪兽级的复杂运算,如模拟宇宙形成。
程序必须人为地输入计算机。早期,电脑无内存概念,人们通过打孔纸片等物理手段,输入数据(数字),进入计算机。
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标志是,一个处理器(有算术逻辑单元)+数据寄存器+指令寄存器+指令地址寄存器+内存
伪代码:用自然语言(中文、英语等)对程序的高层次描述,称为"伪代码"。
助记符:是便于人们记忆、并能描述指令功能和指令操作数的符号,助记符是表明指令功能的英语单词或其缩写。
先前都是硬件层面的编程,硬件编程非常麻烦,所以程序员想要一种更通用的编程方法,就是软件。
早期,人们先在纸上写伪代码,用"操作码表"把伪代码转成二进制机器码,翻译完成后,程序可以喂入计算机并运行。
背景:1940~1950s,程序员开发出一种新语言,更可读、更高层次(汇编码)。每个操作码分配一个简单名字,叫"助记符"。但计算机不能读懂"助记符",因此人们写了二进制程序"汇编器"来帮忙。
作用:汇编器读取用"汇编语言"写的程序,然后转成"机器码"。
汇编只是修饰了一下机器码,一般来说,一条汇编指令对应一条机器指令,所以汇编码和底层硬件的连接很紧密,汇编器仍强迫程序员思考底层逻辑。
1950s,为释放超算潜力,葛丽思·霍普博士,设计了一个高级编程语言,叫"Arithmetic Language Version 0",一行高级编程语言,可以转成几十条二进制指令。但由于当时人们认为计算机只能做计算,而不能做程序,A-0未被广泛使用。
过程:高级编程语言→编译器→汇编码/机器码
1957年由IBM1957年发布,平均来说,FORTRAN写的程序,比等同的手写汇编代码短20倍,FORTRAN编译器会把代码转成机器码。但它只能运行于一种电脑中。
1959年,研发可以在不同机器上通用编程语言。
最后研发出来一门高级编程语言:"普通面向商业语言",简称COBOL
每个计算机架构需要一个COBOL编译器,不管是什么电脑都可以运行相同的代码,得到相同结果。
1960s起,编程语言设计进入黄金时代。
1960:LGOL,LISP和BASIC等语言
70年代有Pascal,C和Smalltalk
80年代有:C++,Object-C和Perl
90年
如a=5,其中a为可赋值的量,叫做变量。把数字5放a里面,这叫"赋值语句",即把一个值赋给另一个变量
可以想成是"如果x为真,那么执行y",反之则不执行"y",if语句就像岔路口,走哪条路取决于条件的真假。
当满足条件时进入循环,进入循环后,当条件不满足时,跳出循环。
for循环不判断执行条件,判断次数,会循环特定次数,不判断条件。for的特点是,每次结束,i会+1。
当一个代码很常用的时候,我们会把它包装成一个函数(也叫方法或者子程序),其他地方想用这个代码,只需要写函数名即可。